科学与健康|减重“长征”贵在坚樱桃红桃妖精视频多平台支持与跨设备观看教程分享在坚持 科学认知告别焦虑
“体重管理年”活动持续开展、“三减三健”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健康体重成为大众健康共识。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健康体重管理门诊。
减重门诊专家如何看待减重药物?到底哪种程度的肥胖需要医疗干预?8月1日,《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报告在京发布,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药物减肥勿滥用
“近期,我们遇到部分身材健康的女性前来寻求使用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减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多学科联合减重门诊副主任医师陆迪菲介绍,这些年轻女性BMI(体质指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受“瘦即美”的审美观念影响,谋求药物减重。
“这有违健康减重与科学用药的原则,医生只能反复劝导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并强调一般对有代谢合并症肥胖患者才优先考虑使用药物。”她说。
在肥胖症的众多治疗策略中,减重药物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较为显著。根据报告,当前我国获得药监部门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的减重药物有六种,技术路线涵盖脂肪酶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GLP-1/GIP或GLP-1/GCGR双受体激动剂等。
其中,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广受关注。其原理是通过模拟天然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来激活受体,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从而达到减重效果。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部分人群存在不就医、不随访、不监测,在网上自行购药后滥用现象,过度使用剂量及未经医嘱延长疗程成为新的健康风险。
陆迪菲认为,这些行为反而可能对正规药物和体重管理造成“污名化”,影响真正需要减重的人群。
“上市药物均经过严格临床有效性、安全性验证,但药物应用是专业问题,患者自行购入、直接应用不可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说,随着减重药物应用增多,亟待提升公众科学认识,掌握“医生诊断、个体化方案、科学剂量、长期监测”的原则。
肥瘦标准有国标
到底哪种程度的肥胖需要医疗干预?
明确肥胖症的定义、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相关疾病;规范肥胖症临床诊疗路径,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10月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为我国肥胖症的规范化诊疗作出指引。
这份指南明确,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基于体质指数、体型特征、体脂比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症诊断标准四类。其中,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或超过28kg/㎡(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为肥胖症。
“除了过度追求减重,我们也遇到拒绝必要治疗的患者。”陆迪菲回忆,一位BMI达46kg/㎡的重度肥胖症患者,已出现靶器官损害并影响寿命,医生建议减重与代谢手术后,患者却非常抵触。
临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符合减重手术适应证(如BMI≥32.5kg/㎡)的肥胖症患者中,接受手术者不足10%,公众对必要疗法接受度低。
“让大众接收到权威正确的科普知识,了解‘肥瘦标准有国标’,有助于推进阶梯式减重,让医患共同遵循标准化临床路径。”陆迪菲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指南对肥胖症的程度实现了四类精细化分级,并结合是否有肥胖症相关疾病,有针对性地治疗,临床实践能够在指南中分级分类、阶梯式找到对应的、符合循证医学的治疗方案。
长期坚持是关键
“停药一个月后,体重反弹了已减数字的一半不止。”29岁的袁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王方的诊室里眉头紧锁。
王方细致询问了袁先生早中晚餐食材、运动和生活作息情况后,一边宽慰他,一边向他强调:体重管理是长期过程,生活方式调整要贯穿全程,可能需要一辈子的坚持。
“要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对待肥胖症。”她说。
体重管理“斤斤计较”,减重“长征”坚持不懈,每个人都能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为了帮助患者实现长期体重管理的目标,医学界也在探索构建包含行为心理、运动干预、临床营养、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在内的多元化治疗体系。
在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负责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内分泌科指导管理好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疾病;康复医学科参与设计安全运动方案,避免大体重患者遭遇运动关节损伤;心理医学科帮助干预行为心理问题等。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该院创新“健康宣教+个体化方案+多站式干预”为链条的“游园会”减重诊疗模式。同时,正积极探索与更多社区、基层医院共建减重门诊,帮助基层提升体重管理能力,建立转诊与长期管理机制。
树立科学减重观念,积极寻求规范治疗,方能在长期坚持中让身体减重、健康加分。
策划:陈芳
记者:顾天成
统筹:吴晶、孙闻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